元朝末年的封建统治分崩离析,四处揭竿的农民起义、频发的饥馑与天灾,不断冲击着这个庞大的帝国,使其再不复当初的荣光,摇摇欲坠。
逢此乱世,灾祸与战火交织,吞噬着黎民百姓。
可这深重的苦难,也终将开启封建王朝的下一场轮回,可那将被选上皇帝宝座上的人,其命运却意外地与一位卑贱的女子交织在了一起。
从小到大,困苦中长嫂如母
这位“真命天子”,便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。而这位女子,便是朱元璋的大嫂王氏,她喊了朱元璋一声“弟弟”,朱元璋却让她流一辈子泪,享一辈子福。
事情还要从朱元璋小时候说起。
元朝末年,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日益加剧,官吏横征暴敛、贪得无厌,皇帝更是挥霍无度,大兴土木,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。
沉重的赋税和徭役,让无数本就脆弱的小农纷纷破产,也使得这个气数将尽的王朝,走向了毁灭。
朱元璋便出生此种乱世中的一个农民家庭,地主与官吏的压迫,让这个家庭十分贫穷,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。
虽然朱家人丁兴旺,如果是太平年间,也许可以多种上几亩闲田,为来年打得粮食。
可此种乱世中,靠田吃饭的小农显得异常脆弱。
祸不单行,1343年,濠州发生旱灾,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,使朱元璋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。
不到半个月,朱元璋的父亲、母亲和大哥在瘟疫中先后去世。
曾经虽然困苦却热闹的大家族,如今破败冷清起来,只剩下朱元璋、二哥、大嫂和侄子相依为命。
长嫂如母,朱元璋的大嫂王氏,就这样肩负起了照顾一家生活的重任。
丈夫的早早去世,让这位早早守寡的人心如死灰。
可传统女性的坚忍和慈爱,让她在长久的困苦中,省吃俭用,照料着两个小叔子和自己的孩子。
这自然是不容易的,更何况有个天性好动、天天给人家放牛的朱元璋,吃得更是多于常人,王氏就从自己的食粮中挤出来让这位小叔子吃。
就这样,朱元璋在王氏的抚养下长到了十五六岁,朱元璋也是将这位年长的大嫂如母亲一般敬爱。
可随着频发的天灾与战火,朱家的光景显得愈发难过,再难负担起大家日常的吃穿用度。
几个晚辈都已长大,王氏也逐渐明白,是时候让大家各谋出路了。
于是,朱元璋在16岁时被大嫂送入皇觉寺,王氏希望让他出家为僧,学些本事,好在这乱世之中安身立命。
就这样,二人在寺庙门前话别,王氏也在安顿了几位晚辈后,回归到了正常生活,和仅剩的孩子,守着破败的朱家。
那时二人谁也没有想到,再相见时,境遇已是天差地别。
再相逢,行伍中泪眼阑珊
元末明初,红巾军起义席卷南北,所过之处将原有的统治势力连根拔起。
不久,中华大地上便又迎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。
在皇觉寺出家九年后,朱元璋也毅然加入了当时郭子兴的红巾军中,不出两年,因为骁勇多谋,受到郭子兴重用,成为义军中的一员骁将。
攻下滁州后,正在军中筹划接下来进军路线的朱元璋,忽然帐外来报,有人要见他。
心生疑惑的朱元璋在看到来拜见他的几人后,竟失声痛哭、不能自己。
来者,正是他的大嫂王氏和几位后辈。
原来,王氏在家中听闻曾经出家为僧的小叔子,今天已经是征战一方的义军首领了。
每日靠草根、树皮为生,艰难度日的她,便想到带领家眷投奔这位小叔子。
看着眼前显赫一方的将领,王氏是又惊又喜。
她从未想过,以前顽皮淘气的放牛娃、寺庙出家的小和尚,竟已是如此骁勇模样,其所从事的竟是帝皇事业。
朱元璋也从未想过竟然可以再次见到敬爱有加的大嫂,当即引妻子马氏来见王氏,并将随王氏一同投靠而来的小侄子、姐夫和外甥一同照料,将几位晚辈收养,将大嫂作为家眷随军照料,侍奉有加。
更让王氏喜出望外的是,自己的小叔子竟在随后的十三年中,征战四方,击败众多敌对势力,不到四十岁,竟已经是一位开国帝皇。
至此,王氏也算熬过了最为艰苦的日子,从一位贫贱农民,成为了帝皇家眷,苦尽甘来。
可随后的经历,却是一生流泪,一生享福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送别离,早知是伴君伴虎
俗话说,伴君如伴虎,面对天下权势最高之人,稍有不慎,龙颜大怒,自己便难保性命。
历代皇帝都不例外,朱元璋亦如是。
而让王氏心痛的是,这次出事的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,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。
朱元璋的侄子,也就是王氏的独子,叫做朱文正。
朱文正从小便随母亲和两个叔叔一起讨生活,待两位叔叔都离了家,就独自跟随母亲,自幼丧父,童年极其悲惨。
直到随母亲又一同到红巾军中投靠朱元璋,朱文正才终于时来运转。
艰难且悲惨的过往,让这位少年拥有过于常人的坚毅。
同时,朱文正作战天赋卓绝,有勇有谋,因此在军中很快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,随朱元璋征战四方,战功卓著。
戎马军伍,逐渐成为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,官至全军最高衙门“大都督府”的大都督。
让这位将领名扬四方的战役,便是著名的洪都保卫战。
至正二十三年四月,陈友谅趁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,分身乏力、江南兵力空虚之际,发兵号称六十万,围攻洪都。
此役前后历经八十五天,朱文正指挥朱军顽强坚守,最为艰难的时候,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,守军且战且筑,死伤无数。
可朱文正凭借卓越的统军和指挥才能,沉着应战,见招拆招,坚守洪都八十五天,大量消耗了陈友谅的有生力量,为朱元璋的反攻赢得时间。
在极其悬殊的兵力对比下,朱文正奇迹般地为朱军赢下了这场举世闻名的攻防战,也将自己的名字铭刻到了军事史上。
可变故也随之而来。
鄱阳湖水战朱元璋率军大破陈汉,陈友谅势力基本覆灭。
而这场决定性的胜利,离不开洪都保卫战为其争取的宝贵时间。
然而,凯旋归来的朱元璋,大力封赏常遇春、廖永忠等大将。
诸将领皆有金帛赏赐,有功的将领唯独朱文正未有封赏,因此愤愤不平,难以自拔。
朱文正欲投靠张士诚,又放纵部下将士,掠夺其下妻女,被按察使上奏骄侈觖望,被朱元璋亲自押解回京。
朱元璋怀疑其有异心,欲除之而后快,被妻子马氏劝阻道:“此儿只是性情刚强”,因此将朱文正软禁于桐城。
功劳卓著,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,被软禁在方寸之中,抱负无法施展。
正值壮年的朱文正自然积郁成疾,不久便郁郁而终。
朱文正的母亲王氏,亲眼目睹了儿子的大起大落,欲救儿子却是有心无力。
因此,她整日里只是以泪洗面,对着宫墙内的栏杆,凭栏流泪。
丈夫早亡,唯一的儿子又被小叔子囚禁逝亡,如果多年前知道会落到如此境地,王氏还会选择拖家带口,投奔朱元璋么?
也许一生劳碌,也要比在君之侧,因功高震主而整日惴惴不安,乃至落得个英年早逝的境地要强。
无论如何,朱文正这位军事天才如流星般陨落了,也许只有王氏还会长久地记着这个早逝的孩子。
安晚年,宫墙内极尽荣华
好在王氏的晚年是相当安逸的。
侄子的过世,让朱元璋不免对大嫂心怀愧疚。
大哥早亡,是大嫂照料一家、拉扯朱元璋长大的。
可如今,她的亲生儿子竟被自己囚禁而亡,因此在晚年,朱元璋对王氏更是关怀备至,照料有加,不时封赏。
随之时间的流逝,王氏的丧子之痛也渐渐得到了抚慰。
孙子整日围绕膝边,日日敬欢奉承,给这位一生艰难的人很大的抚慰。
后半生的王氏,可以说是极尽荣华。虽说宫墙难越,但做一个孙辈成行、纵享天伦之乐的老封君也是极其安逸了。
王氏一生,正如无数帝皇家眷般,大起大落,历经波澜无数。
不过她是幸运的,毕竟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,虽不免剪除异己、屠戮功臣之行径。
然而对于自己的亲属家眷,还是相当仁厚的,毕竟封建统治的开创与存续,还是要披上一层仁义的外衣的。
这位善良敦厚的妇女,也随着天下大势的涌动而极尽荣华,虽一生尝尽苦难,流泪无数,却也算苦尽甘来,晚年享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