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1921年,天宝楼就在水陆码头的天津卫创下了字号。山东掖县名厨师戴成善,曾经在济宁玉堂酱园干活,又到京城的德庆楼供职。后来,瞅准了天津这块风水宝地,来到天津与表弟朱善堂成立了“天宝楼”。字号的来源,因为北京三大风味酱制品店“天福斋”、“宝华春”、“德庆楼”都出资成为股东,所以在取名时,从三家店中各取一字,组成了“天宝楼”。
“酱货要吃天宝楼”。这在有着千万人口的天津市几乎是家喻户晓。
天宝楼的风味特点叫“酱香醇厚”。做出的酱制品融南北技艺于一炉,醇香可口,很难用单一的口味来形容。一时间天宝楼声名鹊起,适应了众多人的口味。天津的达官贵人、平民百姓及来津的外地客人,无不争相购买。
酱制品在天津被称为酱货。也就是说制作中采用的调料、作料,以酱油和多种天然香料为主。天宝楼“酱”的过程,用料、火侯、时间是非常讲究又颇费功夫的。每到下作料时,总得老掌柜亲自动手,那是铺子的规矩。为的是保证风味独特。
天宝楼选料,以京式酱肉为例,需精选猪前后腿肉,肥三瘦七,用多年的老汤煮制4个多钟头,肥瘦相间,香浓色好,嫩烂适口。而秋冬热卖的烤肉(老天津卫称之炉肉),那得用五花三层的好原料,腌制12个钟头后,以果木碳烤,至肉皮呈米粒大金黄色的小泡,才切片使用。要说风味,还要提酱杂样,寻味道,是吃一口变一个味儿。以心、肝、肺、肚、口条、肥肠等酱制品为主,火腿肠、腊肠、熏鸡蛋、烧鸡和味道可口的小酥鱼等15样品种,按照一定比例切片、搭配,放在白瓷碟里拌匀。品起来,不论是咸中带甜,还是酒香浓郁,那是厚味无穷。除此以外,还有酱肘子、酱牛肉、粉肠、松仁小肚、腊肠、熏大肠、熏兔肉、熏鸽子、酱下水(心、肝、肚、口条)等,都是下酒的好菜。天津老食客的“二锅头就天宝楼”堪称一绝。
天宝楼的老招牌,字体框架丰盈,笔锋遁劲有力,绝非等闲之辈所书。那是1923年的一天,大书法家华世奎晚上到中国大戏院听戏,其间忽然馋起了天宝楼的酱货,就差人叫了天宝楼的食盒。掌柜的一见机会来了,顺势就找华先生求字。嫩烂味美的京酱肉吃得华先生开怀不已,于是他欣然挥毫,写下“天宝楼”三个大字。不幸的是,这块金字招牌文革中被人毁掉了。如今的招牌是后来复制的。华世奎题写的牌子虽然毁掉了,但天宝楼的特色却保留了下来,并于2006年再次被评为首批“中华老字号”。